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心肺复苏救护培训模拟人,救护师资培训模型

来源: 2017-6-1 10:04:14      点击:

↓请点击下面图片了解产品详情↓

救护师资培训模拟人

心肺复苏救护培训模拟人,救护师资培训模型

   师资培训的必要性意外灾害发生时,在医学救援人员未到达现场之前,“第一目击者”(即出现在事故现场,经过培训并能够给伤病员提供帮助的人)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提高培训“第一目击者”的师资人员专业素质,是提高“第一目击者”数量和质量的保证,也是提升急救专业水准和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院前急救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高校、急救中心、红十字会是普及推广急救医学的社会力量。
    选取师资人员的原因、各自优势和不足既往文献发现,公众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二级医院医护人员、三级医院医护人员、120救护人员、医学院校从事急救教学人员作为师资对其进行培训。但以上人员又各自存在优、缺点,院内医护人员虽有一定的急救医学理论知识和院内急救技术,但缺乏专业系统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急救中心人员现场急救经验丰富、技能操作精湛,但缺乏授课技巧和经验;教学人员理论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但缺乏急救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规范化的院前急救师资培训,有利于弥补三者各自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规范、更切合实际地向社区群众、院内医务人员及医学院学生进行救护知识的培训,拓宽了急救培训的辐射面。

    新型培训模式的优,最本培训模式不同于国内传统的短期、大范围的院前急救师资培训班。

(1)在培训内容编排上,将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四大基本技术和红十字运动相关知识三大基本内容作为主体,将颅脑、胸腹、四肢等部位的损伤救护列为重点,以常见急症和意外伤害的初级救护作为补充,这样更符合现代救护新概念的要求。

(2)在培训时问安排上,为了强调技能操作练习的常态化和巩固化,前期为每周1d的常规培训,后期为连续2周的封闭式训练,训练间期强调师资人员的自学。研究结果显示,理论知识和8个单项操作的得分随着培训的不断进行而有明显提高。

(3)建立网络平台,均为在职人员的参训者可利用网络平台巩固习得知识并随时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料,及进行团队间交流、沟通。

(4)以情景教学作为培训手段。通过情景演练,可以促使其自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并及时进行强化补充。此外,既往文献发现CPR的培训仅停留在单个医护人员进行的、以基础生命支持为目的操作训练上。这种情况下即使个人操作技能已经达标,在实际应用中也可能打折扣,从而导致心肺复苏的失败。因此《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强调了团队合作训练的重要性。通过同时

面对多名伤病员的情景演练,队员们做到了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现场救护,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培训结束后6大场景

演练得分较培训前均显著提高。随着全社会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的提高,“第一目击者”在急救现场的协作能力更能为伤病员赢得宝贵的“救命时刻”。

(5)注重授课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医师的临床经验与其教学能力等同起来,但实际上,虽然许多专家在专业上造诣颇深,但通常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理念学习,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培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急需规范和提高。同时,作为院前急救师资人员,面对的多为无医学背景的公众,授课难度较大。所以,在师资培训中,更应侧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如教学理论的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开展等。

    建议 首先,在培训授课技巧的过程中应强调避免针对各种危重病、中毒和损伤讲授过细,尽量避免对无医学背景知识的初学者讲一些不实用的知识。其次,教师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技巧有助于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及提高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本研究结果表明,培训前后师资人员在三个维度均有提高,但仅在操作演示能力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为师资人员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及与同伴的讨论已经对操作的关键环节非常熟悉。而语言表达能力和内容组织和逻辑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能迅速提高,它有赖于更多的授课实践。未来的研究主要是将师资人员作为院前急救师对公众进行初级救护培训,以进一步验证师资培训的效果,同时将该师资培训模式推广,做到“人人学急救、急时救人人”。


文章来源:http://www.shqishu.com/html/20764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