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急救训练模型,心肺复苏模拟人教学重要性
院前急救(即院外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
院前急救的内容是挽救和维持伤病员的基本生命、缓解伤病员的剧烈痛苦、防止搬送途中的继发损伤及安全转送。着重在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维持与监护,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进行解痉、镇痛、止血、止喘、止吐、抗晕、催吐等对症处理。
院外心脏骤停作为急危重症领域中直接导致死亡的常见疾病,如果能及时获得心肺复苏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其存活率。CPR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仍无法得到明显提高,尤以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为甚,在发达国家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存活率约为7%左右,而在国内仅有接近1%的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以存活,因此如何提高普通民众的心肺复苏技能水平极为重要。
大部分心脏骤停发生于院外,70%~80%是由室颤导致,相对人工呼吸而言,心脏按压对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更为重要;同时旁观者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存在不同的接受程度,且单纯胸外按压相对标准心肺复苏更为容易被初学者掌握,因而本试验对公众CPR的培训更关注于按压质量的提高。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就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在发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后立即给予传统CPR或单纯胸外按压(hands-only)式心肺复苏均可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Lim等通过对传统的CPR急救方法及单纯胸外按压进行比较,发现对于初学者而言,单纯胸外按压可以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在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2010版指南做出了新的更新;强烈推荐第一目击者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并立即开始高质量心肺复苏,指南中要求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从而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可以完全回弹,尽可能少的减少按压中断,其中建议的按压深度为5~6cm,按压速率为100~120次/min。在培训装置上,指南推荐使用心肺复苏反馈装置辅助学习心肺复苏的实践技能,在反馈装置无法获得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声音指导(如节拍器)帮助规范按压的速率。本实验中在对按压质量(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回弹情况、准确率和失误率)的比较分析中,发现应用了实时反馈装置后,按压深度及频率的达标情况明显改善,滞留次数明显减少,准确率明显提高,应用反馈装置在心肺复苏考核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按压准确率。
- 上一篇:护理训练模拟人,高级护理人模型 2019/1/7
- 下一篇:厂家直销心肺复苏模拟人,心肺复苏模型 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