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精准心肺复苏抢救方法
2016-7-4 16:46:55 点击: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自20世纪50~60年代起步,并随着经验的积累及新技术的应用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临床上CPR急救的基本方法及辅助方法确有很多,在战场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心脏骤停患者当时的自身及周围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体化复苏方法,以获得最佳的精准复苏效果。
1.1 适“时”施法 根据心脏骤停患者在抢救过程中不同时段表现出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应适“时”地选用现代复苏法。在战场救助时对于预测可能发生心搏骤停的伤者,应不失时机地采取前瞻性的干预性的预防猝死的综合措施。例如战场常见的挤压综合征伤员,因身体受压超过一定时限,当挤压被解除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高钾低钠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血液高凝状态、肌红蛋白血症等,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伤,而以心脏骤停为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此类伤者,应该根据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时段采取相应措施,如在解除压迫以前,应适时采取短暂阻断回流以预防血栓脱落、重视液体复苏以保证重要脏器灌注、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等举措以防范心脏猝死的发生。如5.12汶川地震救援时,一位双下肢被埋压在废墟中的伤者,在被解压后的瞬间出现心脏呼吸骤停,故应时时注重战场心脏性猝死的防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超前的干预是军队卫勤因“时”而异实施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因“地”施法 根据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的场所,顺势因地制宜地选用现代复苏方法。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有无建筑起火、车辆起火、爆炸、浓烟、有毒气体或者敌人的接近等都是施救时应综合考虑的问题。可否在不伤害伤员的情况下移动和转运伤员,就是要根据战争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优化的心肺复苏方案。例如在战争中的爆炸现场,对可能困在废墟中狭窄空间内的心脏呼吸骤停伤员展开救援行动,在仅可容纳一人进入的有限空间需要实施紧急CPR救治时,救援者就应打破以往常规胸外按压时立于伤者右侧或左侧并行的横向站立位置,而应采取伤者头侧的竖向站位姿势进行胸外按压CPR,因地制宜,借以弥补狭窄空间不利于复苏的窘境。因地制宜地实施CPR技术,可为伤者的进一步转运和高级生命支持争取宝贵时间。自动式除颤背心、感应式复苏腹带、反搏式加压短裤的开发与应用,也为战争中因地制宜的CPR赋予了新的内涵。
1.3 依“器”施法 应根据战场配备救援装置情况的不同,选用独特、便携、实用的复苏器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复苏方法。战场中创伤发生率高,胸肋骨骨折等胸部创伤伴发心脏呼吸骤停较为常见。这类由胸部外伤而致的创伤性心脏呼吸骤停,是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及应用按压器具的禁忌证,对于后者而言往往受到电源、气源以及机械本身体积重量的限制,使其在战场的应用大打折扣。在传统胸外按压器具应用受阻的情况下,笔者所在团队另辟蹊径自主研发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该仪器通过灵巧吸盘吸附于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使膈肌在上下移动的同时能够兼顾循环和呼吸,达到心与肺复苏并举的目的,且装置小巧轻便、操作简单,不受气与电的限制,弥补了以往胸外按压器具的不足,更适用于战场恶劣环境下胸部创伤后心搏呼吸骤停伤者的救治。
1.4 顺“势”施法 根据战场伤员创伤部位的不同,实施顺势而为的心肺复苏方法。既往对于战争环境中腹部创伤患者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心脏呼吸骤停,常用的心肺复苏方法有胸外按压CPR及开胸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技术。然而,胸外按压CPR在腹部外伤情况下因难以充分发挥“胸泵”作用而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复苏效果。虽然开胸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效果优于胸外按压CPR,但由于战场上环境复杂恶劣,技术要求较高等限制而无法实施。对于腹部已经存在开放性伤口的心脏骤停伤员,施救者可利用腹部开放的切口,顺势将右手伸入伤者膈肌下方,将2-5指并拢放于心脏后下方膈肌贴附面处,左手掌置于胸骨中下1/3处固定后,双手配合以右肘腕关节协调带动右手2-5掌指有节律冲击性地向胸骨处抬挤,使膈肌上移4~5cm,然后迅速放松使膈肌回至原位,规律交替进行,抬挤频率为100次/min。如此顺势而为地紧急进行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技术,可达到利用膈肌的上下移动来抬挤心脏进行心肺复苏的目的。
1.1 适“时”施法 根据心脏骤停患者在抢救过程中不同时段表现出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应适“时”地选用现代复苏法。在战场救助时对于预测可能发生心搏骤停的伤者,应不失时机地采取前瞻性的干预性的预防猝死的综合措施。例如战场常见的挤压综合征伤员,因身体受压超过一定时限,当挤压被解除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高钾低钠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血液高凝状态、肌红蛋白血症等,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伤,而以心脏骤停为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此类伤者,应该根据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时段采取相应措施,如在解除压迫以前,应适时采取短暂阻断回流以预防血栓脱落、重视液体复苏以保证重要脏器灌注、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等举措以防范心脏猝死的发生。如5.12汶川地震救援时,一位双下肢被埋压在废墟中的伤者,在被解压后的瞬间出现心脏呼吸骤停,故应时时注重战场心脏性猝死的防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超前的干预是军队卫勤因“时”而异实施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因“地”施法 根据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的场所,顺势因地制宜地选用现代复苏方法。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有无建筑起火、车辆起火、爆炸、浓烟、有毒气体或者敌人的接近等都是施救时应综合考虑的问题。可否在不伤害伤员的情况下移动和转运伤员,就是要根据战争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优化的心肺复苏方案。例如在战争中的爆炸现场,对可能困在废墟中狭窄空间内的心脏呼吸骤停伤员展开救援行动,在仅可容纳一人进入的有限空间需要实施紧急CPR救治时,救援者就应打破以往常规胸外按压时立于伤者右侧或左侧并行的横向站立位置,而应采取伤者头侧的竖向站位姿势进行胸外按压CPR,因地制宜,借以弥补狭窄空间不利于复苏的窘境。因地制宜地实施CPR技术,可为伤者的进一步转运和高级生命支持争取宝贵时间。自动式除颤背心、感应式复苏腹带、反搏式加压短裤的开发与应用,也为战争中因地制宜的CPR赋予了新的内涵。
1.3 依“器”施法 应根据战场配备救援装置情况的不同,选用独特、便携、实用的复苏器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复苏方法。战场中创伤发生率高,胸肋骨骨折等胸部创伤伴发心脏呼吸骤停较为常见。这类由胸部外伤而致的创伤性心脏呼吸骤停,是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及应用按压器具的禁忌证,对于后者而言往往受到电源、气源以及机械本身体积重量的限制,使其在战场的应用大打折扣。在传统胸外按压器具应用受阻的情况下,笔者所在团队另辟蹊径自主研发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该仪器通过灵巧吸盘吸附于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使膈肌在上下移动的同时能够兼顾循环和呼吸,达到心与肺复苏并举的目的,且装置小巧轻便、操作简单,不受气与电的限制,弥补了以往胸外按压器具的不足,更适用于战场恶劣环境下胸部创伤后心搏呼吸骤停伤者的救治。
1.4 顺“势”施法 根据战场伤员创伤部位的不同,实施顺势而为的心肺复苏方法。既往对于战争环境中腹部创伤患者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心脏呼吸骤停,常用的心肺复苏方法有胸外按压CPR及开胸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技术。然而,胸外按压CPR在腹部外伤情况下因难以充分发挥“胸泵”作用而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复苏效果。虽然开胸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效果优于胸外按压CPR,但由于战场上环境复杂恶劣,技术要求较高等限制而无法实施。对于腹部已经存在开放性伤口的心脏骤停伤员,施救者可利用腹部开放的切口,顺势将右手伸入伤者膈肌下方,将2-5指并拢放于心脏后下方膈肌贴附面处,左手掌置于胸骨中下1/3处固定后,双手配合以右肘腕关节协调带动右手2-5掌指有节律冲击性地向胸骨处抬挤,使膈肌上移4~5cm,然后迅速放松使膈肌回至原位,规律交替进行,抬挤频率为100次/min。如此顺势而为地紧急进行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技术,可达到利用膈肌的上下移动来抬挤心脏进行心肺复苏的目的。
- 上一篇:腰椎穿刺训练仿真标准化病人,综合穿刺假人 2016/7/5
- 下一篇:沙滩冲浪学好急救心肺复苏术救人救己 2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