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对大学生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2016-6-14 17:13:50 点击:
当一个人突然发生心脏骤停时,即使是在医疗系统相当完善的发达 国家,一般情况下急救车也只能基本保证在1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而人脑耐受缺氧时间仅4-8分钟,在正确的心脏按压血液保持低流量灌注下可延长10-20分钟。自五十年代起,美国就开始对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培训。通过立法倡导公众普及CPR,对参与救治人员提供法律保障;将急救知识加入中小学教育计划,迄今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阶梯式急救医疗网。我国公众急救培训开展较晚,有关人士已经 意识到开展培训的重要性,我国卫生部在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城市居民急救知识覆盖率达到80%,农村居民达到60%,而在高校开展急救培训,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启沭医学仪器有限公司查阅了近几年来大学生急救培训的情况,现分析如下:
1 主管部门重视,很多被列为科研基金项目
湖南省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非医学类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被列入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吉首大学利用公选课对非医学生进行急救培训被列入湖南省教育 厅资助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邮电大学对118名学生进行急救培训被列入重庆市教委重点研究资助项目。周涛等对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 调查被列入江苏省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谢诚诚等对55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被列入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胡汝均等对153名 新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被列入遵义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
2 调查及培训内容
2.1 调查内容。调查均采用问卷的形式,内容为:与急救医疗机构联系的方法(如何拨打120电话);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常识;急救知识获取的信息来源;参与急救的意愿等。
2.2 培训内容。培训大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技术;创伤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地震、溺水、火灾、车祸、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现场急救等。
3 结果
3.1 大学生掌握的急救知识普遍较少,急救培训的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张明会等调查发现84.4%的大学生未曾参与急救技能培训。王艳芳等调查研究发 现,在校大学生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概念的了解率分别达到了43.2%和35.2%,不了解救护概念的也达到26%。张敏等调查发现,仅9%参加过急救 知识和技能培训,对CPR相关知识及技能各项掌握率仅2.4~48.3%,其中操作性强的现场环境评估、打开气道方法、人工呼吸、复苏指标、救护新概念的 掌握率均不足5%。胡吉富等调查发现,14.7%的学生知道部分急救知识并会简单操作,授课前大部分学生对除部分生活常识外的紧急情况不能作出正确处理。 周涛等调查发现,只有12.5%的学生通过参加急救培训了解急救知识,有急救培训经历的大学生对于核心急救知识技能问题回答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无培训经历的 大学生。楼婷等调查发现,93.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胡汝均等调查发现,仅有4.79%的学生参加过急救培训,37.67%的学生不知道心肺复 苏术,其他常用的急救技术,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完全掌握的不到10%。
3.2 大学生参与急救的意愿强烈。王艳芳等调查发现,遇到紧急情况时,大学生没有人选择“就当没看见快点离开”,选择“打120电话”、“呼吁周围懂行 的人联手救助”、“提供紧急救护”的比例分别为77.2%、54.8%、33.6%。张敏等调查发现,97.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知识,掌握 CPR后愿意参与现场急救的占79.2%。胡吉富等调查发现,95.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常识,82.4%认为应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常识。周涛 等调查发现,95%的大学生认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有价值,87,6%的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技术较感兴趣,62.2%的大学生更喜欢分批小组急救培训方 式,67.3%的大学生认为理论+实践的授课方式最好。楼婷等调查发现,90.2%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71.6%的学生希望接受多媒体讲授 与模拟实践的综合培训方式;57.8%的学生愿意医院从事急救医学教学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可见学生参与应急救护的意愿非常强烈。
4 讨论
4.1 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高层领导重视程度尚有待提高。尽管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急救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总体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已经开展急 救培训的高校,均为小范围试点性开展,接受培训的学生相对高校庞大的学生队伍,其覆盖面、普及率尤显不足。开展培训的主体部门大多为学校医疗机构,而高校 医疗机构相对来说人员力量薄弱,所以大面积大范围地开展培训,需要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高校内部多个部门的协助。
4.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必须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可以由学校医疗工作者、体育老师、辅导员、学生红 十字会骨干等组成,逐年对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和学生红十字会骨干参与急救培训工作,可能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率。
4.3 需投入经费,配置相应的设备。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心肺复苏的最佳教学模式是在导师讲解指导下,结合视频的同步技 能训练教学。只有理论讲授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且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校需配置心肺复苏模拟人、止血带、三角巾、弹力绷带等教具,使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学习的效果与兴趣。心肺复苏技术中强调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我国大多数公众未接触过AED,很多小的医疗机构也未配置,这就 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学习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设置相应的急救设备,以提高公众的急救能力。
5 结论
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接受能力强,通过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不仅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而且还是很好的知识传播载 体。在大学生中普及应急救护培训,效果明显,投入较小,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亦为社会增加了具备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生力军。
湖南省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非医学类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被列入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吉首大学利用公选课对非医学生进行急救培训被列入湖南省教育 厅资助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邮电大学对118名学生进行急救培训被列入重庆市教委重点研究资助项目。周涛等对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 调查被列入江苏省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谢诚诚等对55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被列入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胡汝均等对153名 新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被列入遵义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
2 调查及培训内容
2.1 调查内容。调查均采用问卷的形式,内容为:与急救医疗机构联系的方法(如何拨打120电话);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常识;急救知识获取的信息来源;参与急救的意愿等。
2.2 培训内容。培训大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技术;创伤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地震、溺水、火灾、车祸、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现场急救等。
3 结果
3.1 大学生掌握的急救知识普遍较少,急救培训的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张明会等调查发现84.4%的大学生未曾参与急救技能培训。王艳芳等调查研究发 现,在校大学生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概念的了解率分别达到了43.2%和35.2%,不了解救护概念的也达到26%。张敏等调查发现,仅9%参加过急救 知识和技能培训,对CPR相关知识及技能各项掌握率仅2.4~48.3%,其中操作性强的现场环境评估、打开气道方法、人工呼吸、复苏指标、救护新概念的 掌握率均不足5%。胡吉富等调查发现,14.7%的学生知道部分急救知识并会简单操作,授课前大部分学生对除部分生活常识外的紧急情况不能作出正确处理。 周涛等调查发现,只有12.5%的学生通过参加急救培训了解急救知识,有急救培训经历的大学生对于核心急救知识技能问题回答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无培训经历的 大学生。楼婷等调查发现,93.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胡汝均等调查发现,仅有4.79%的学生参加过急救培训,37.67%的学生不知道心肺复 苏术,其他常用的急救技术,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完全掌握的不到10%。
3.2 大学生参与急救的意愿强烈。王艳芳等调查发现,遇到紧急情况时,大学生没有人选择“就当没看见快点离开”,选择“打120电话”、“呼吁周围懂行 的人联手救助”、“提供紧急救护”的比例分别为77.2%、54.8%、33.6%。张敏等调查发现,97.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知识,掌握 CPR后愿意参与现场急救的占79.2%。胡吉富等调查发现,95.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常识,82.4%认为应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常识。周涛 等调查发现,95%的大学生认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有价值,87,6%的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技术较感兴趣,62.2%的大学生更喜欢分批小组急救培训方 式,67.3%的大学生认为理论+实践的授课方式最好。楼婷等调查发现,90.2%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71.6%的学生希望接受多媒体讲授 与模拟实践的综合培训方式;57.8%的学生愿意医院从事急救医学教学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可见学生参与应急救护的意愿非常强烈。
4 讨论
4.1 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高层领导重视程度尚有待提高。尽管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急救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总体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已经开展急 救培训的高校,均为小范围试点性开展,接受培训的学生相对高校庞大的学生队伍,其覆盖面、普及率尤显不足。开展培训的主体部门大多为学校医疗机构,而高校 医疗机构相对来说人员力量薄弱,所以大面积大范围地开展培训,需要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高校内部多个部门的协助。
4.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必须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可以由学校医疗工作者、体育老师、辅导员、学生红 十字会骨干等组成,逐年对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和学生红十字会骨干参与急救培训工作,可能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率。
4.3 需投入经费,配置相应的设备。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心肺复苏的最佳教学模式是在导师讲解指导下,结合视频的同步技 能训练教学。只有理论讲授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且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校需配置心肺复苏模拟人、止血带、三角巾、弹力绷带等教具,使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学习的效果与兴趣。心肺复苏技术中强调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我国大多数公众未接触过AED,很多小的医疗机构也未配置,这就 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学习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设置相应的急救设备,以提高公众的急救能力。
5 结论
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接受能力强,通过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不仅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而且还是很好的知识传播载 体。在大学生中普及应急救护培训,效果明显,投入较小,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亦为社会增加了具备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生力军。
- 上一篇: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对CPR教学效果对比 2016/6/15
- 下一篇:2016祝贺上海启沭医学仪器有限公司新网站上线,欢迎新老客户 2016/6/12